• 知識庫
  • 討論區
  • 專家名人錄
  • 會員專區
  • 問答集
  • 管理團隊
  • 關於我們
  • 相關連結
  • 新手上路
  • 聯絡我們
  • 網站服務條款與隱私權聲明
  • 登入
  • 註冊
  • 現在的時間是 週五 4月 20日, 2018年 1:32 am

交通知識庫

Transportation Knowledge Bank
  • 知識庫
  • 討論區
  • 交通運輸專家問卷調查
  • 專家名人錄
  • 會員專區
  • 問答集
  • 關於我們
  • 相關連結
  • 新手上路
  • 聯絡我們
  • 網站服務條款與隱私權聲明
  • 前往 : 交通知識庫首頁 交通知識庫討論區 交通大小事 精選交通觀點

[交通觀點] 觀察:台灣能給外國人更友善的交通環境嗎?

專家或會員對於交通運輸之觀點
回覆文章
1 篇文章 • 第 1 頁 (共 1 頁)
頭像
TKB_Admin
議題管理員
議題管理員
文章: 417
註冊時間: 週日 7月 3日, 2016年 6:04 pm
聲望值: 133

[交通觀點] 觀察:台灣能給外國人更友善的交通環境嗎?

  • 1
  • 引言回覆

文章由 TKB_Admin » 週四 9月 21日, 2017年 10:09 am

鄭仲嵐 BBC中文台灣特約記者

圖檔
一位日本記者在台灣因交通意外過世,引發民眾對政策的討論。
台灣的交通安全是否仍有改善空間?

9月17日,《西日本新聞》台北支局長中川博之,在深夜徒步穿越馬路時不慎被計程車撞上,傷重不治身亡。

計程車駕駛聲稱,當時以為撞到"小動物",經過下車查看才發現是人,這起事件也在網路上引發討論。許多網友表示,台灣汽車交通對行人的友善度,還有很大改善空間。

台灣為何車禍多?

根據《台灣交通安全協會》統計,台灣每年有超過3000人死於交通事故,死亡率是日本的3.6倍、英國的4.7倍。尤其在18歲,台灣法定可以考汽機車駕照的年紀,死亡率卻比其他年齡層高出許多。

台灣交通安全協會理事,曾任職交通產業10餘年的林志學向BBC中文網表示,台灣的交通意外多,很大的主因是考取駕照的門檻相當低,他說:"術科訓練薄弱、學科教育幾乎有背就過",駕照比很多國都好考領。

而台灣的城市專欄作家,研究交通設施規劃的邱秉瑜則說,一般可能會認為這次意外,日本記者違規穿越在先,就是有錯。但其實從背後來探討,台灣在交通號志的設置上,確實有其缺失。

視頻:摩托車王國台灣推動電動車

「右傾」的國家政策

邱秉瑜解釋,台灣交通部法規"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志設置規則"中,明記台灣斑馬線的設置地點,只能在十字路口,而不能在設置在道路中段作為調節行人流量用,這個條文間接讓交通意外風險增高。

邱秉瑜認為,記者中川博之的"穿越"行為應該是發生在中型的街廓面,應該有機會設置斑馬線,但政府選擇給行車者更好的空間,因此捨棄了斑馬線的設置。很多行人會冒險穿越馬路,固然不守規則是一回事,但背後的空間設計與對行人的友善度,需要有更多思考改善空間。

計程車當下速度是否過快,也讓邱秉瑜對此懷疑:"計程車司機以為撞到的是小動物,但人的身高跟小動物差太多",他判斷司機可能速度過快,快到司機瞬間無法判定眼前行走的物體,不然就是長時間工作,太累所導致。

林志學也說,這事件最根本的問題也在台灣政府在交通政策上太過「右傾」,重視車輛而忽視了行人利益。就以日本記者車禍身亡的地點中山北路來說,就是台北市相當繁華的鬧區,自然也有很多計程車在當地討生活,為了要做生意,都是開快車搶客,政府卻無法有效遏止這樣的風氣。

當政府不是為全民服務,而是為大型利益集團與商業利益服務時,就會讓行人的利益被壓縮到最低,連帶地讓外國來工作的人或是觀光客會無法適應。林志學感嘆,交通政策"右傾"的結果,就是看到事故持續發生,但當要修法改革時,又會碰到相關產業的阻力,造成交通惡像難改,政策飄忽不定。

短期無法立即改善?

在過往,也有許多中國大陸客來台時,因為交通意外身亡。根據台灣觀光局統計,2008年正式開放中國觀光客以來,超過500位中國觀光客死傷,其中游覽車事故超過300人。 2016年更發生在高速公路上"火燒車",造成26人不幸罹難。

對於如何整治台灣的交通,林志學則是持悲觀態度:"我們都是等到別國抗議,如日本、中國透過外交壓力譴責,我們才會去正視交通安全"。但他認為,台灣由內的改革是很低的,只能由外透過公民教育,讓大家自我意識交通安全的重要,才會在路駕時懂得尊重行人。

林志學補充,台灣政府必須了解,要靠吸引外國人觀光,一個友善且安全的交通空間是多麼重要。但無論是國民黨或是民進黨政府執政,掌管交通的"右翼"核心官僚依舊是根深蒂固,不會隨政權轉移。每當發生重大交通事件,就可以看到制度面在整體應變上依舊有待加強。

邱秉瑜則建議,台灣是該拋棄交通"以車為本"的思維,台灣的道路交通一向是給車子的速度效益最大化,但對比世界各大先進城市的交通工具平均行駛速度,汽車都是遠遠偏低的。

當一座城市道路上的停等線過少,自然就會讓更多人選擇汽機車,加上台灣考照容易,吊銷駕照難,政府不願跟車商與商業利益上發生衝突,最後就是行人屈就。邱秉瑜說,回歸"以人為本"的交通政策,也許就會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遺憾。

來源:
BBC中文網
最後由 TKB_Admin 於 週四 9月 21日, 2017年 10:10 am 編輯,總共編輯了 1 次。

  • Share on Facebook


回覆文章
1 篇文章 • 第 1 頁 (共 1 頁)

回到「精選交通觀點」

前往
  • 這裡找知識
  •    交通安全-遊覽車業者及駕駛管理制度改善
  •    軌道建設先期評估審查及後續營運規劃
  •    高齡化社會對交通運輸安全的改變與衝擊
  •    夾縫中求生存的機車族交通危機四伏
  •    大眾運輸從業人員工時問題
  •    高速公路收費管理機制
  •    公車捷運系統(BRT)
  •    輕軌系統(LRT)
  • 交通大小事
  •    「2017生態交通全球盛典」專區
  •    精選交通觀點
  •    交通運輸最新訊息
  •    軌道交通運輸
  •    公路交通運輸
  •    水路交通運輸
  •    航空交通運輸
  •    其它類運輸
  •    交通小知識
  •    交通知識庫圖文徵選活動專區
  • 交通專題區
  •    【交通安全公民咖啡館】交通事故零容忍,全民參與改變未來
  •    交通運輸管理實務
  •    智慧型運輸系統
  •    交通運輸與資訊科技法
  •    交通運輸與反壟斷法
  •    運輸學
  •    博士生專區
  • 交通人士專區
  •    徵才與求職區
雲嘉南區域運輸發展中心 小老婆汽機車資訊網
  • 交通知識庫首頁
  • 交通知識庫討論區
  • 聯繫我們
  • 刪除所有討論區 Cookies
  • 所有顯示的時間為 UTC+08:00


Advertisements by Advertisement Management
Powered by phpBB® Forum Software © phpBB Limited
Style we_clearblue created by INVENTEA
正體中文語系由 竹貓星球 維護製作